主要产品:螺栓、螺母、垫圈、钢结构配件、光伏配件、龙骨配件、爬架配件

15632039333
0310-6683227

当前位置:首页 > 行业资讯

紧固件表面处理:渗碳、渗氮、碳氮共渗,如何抉择?

发布时间:2025-07-30
在机械制造的庞大体系中,紧固件虽小,却起着关键的连接与紧固作用。其性能的优劣,直接关系到整个机械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。而表面处理工艺,作为提升紧固件性能的重要手段,种类繁多且各有千秋。其中,渗碳、渗氮与碳氮共渗这三种化学热处理工艺,在紧固件领域应用广泛,它们通过改变紧固件表层的化学成分与组织结构,赋予其更优异的硬度、耐磨性、抗疲劳性等,以满足不同工况下的使用需求。本文将深入剖析这三种工艺在紧固件应用中的原理、特点、工艺方法、适用场景及后续处理等关键方面,为相关从业者在工艺选择上提供全面且实用的参考。

渗碳:赋予紧固件 “刚硬外表”

1. 工艺原理:碳原子的 “深层渗入”

渗碳是一种针对低碳钢或低碳合金钢的表面强化工艺。其原理是将紧固件置于富碳介质中,在 850 - 950℃的高温环境下,富碳介质分解产生活性碳原子。这些活性碳原子在高温驱动下,不断向紧固件表面吸附并逐步向内部扩散,从而在紧固件表面形成一层高碳层。以常见的气体渗碳为例,通入甲烷(CH₄)、丙烷(C₃H₈)等含碳气体,在高温炉内,甲烷会发生分解反应:CH₄→C + 2H₂,分解出的活性碳原子 [C] 便开始了向紧固件表面的渗入之旅。

2. 工艺特点:“硬表层、强韧性” 的结合

  • 高硬度表层:经渗碳处理后,紧固件表层碳含量可飙升至 0.7 - 1.2%,后续通过淬火和低温回火,表层硬度能达到 HRC 58 - 64 的高硬度区间,这使得紧固件表面具备卓越的耐磨性,能够有效抵抗各种摩擦损耗,延长使用寿命。

  • 良好心部韧性:由于心部仍保持原始低碳成分,保留了良好的塑性和韧性,在承受冲击载荷时,心部能够有效吸收能量,避免紧固件发生脆性断裂,确保整体结构的完整性。

  • 较深渗层深度:渗层深度通常在 0.3 - 2.0 mm 范围,可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进行调整。对于一些承受重载、高强度摩擦的紧固件,如汽车发动机中的连杆螺栓,较深的渗层能提供更持久的耐磨与抗疲劳性能。

3. 工艺方法:多样化选择

  • 气体渗碳:该方法凭借其高效、可控性强的优势,成为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渗碳方式。在密封的加热炉内,精确通入含碳气体,通过调节气体流量、温度、时间等参数,可精准控制渗碳过程。例如,在大规模生产汽车紧固件的工厂中,采用自动化的气体渗碳生产线,每小时能处理数千件产品,且产品质量稳定,渗碳层均匀性良好。

  • 固体渗碳:以木炭为主要渗碳剂,添加碳酸钠(Na₂CO₃)等催化剂。将紧固件与渗碳剂混合装入密封箱内,放入加热炉加热。虽然固体渗碳设备简单、成本较低,但渗碳速度相对较慢,且渗层均匀性较难控制,目前主要应用于一些小批量、对渗碳质量要求相对不高的紧固件生产,如小型农机具的部分紧固件。

  • 液体渗碳:把紧固件浸入熔融的含碳盐浴(如氰盐)中进行渗碳。液体渗碳速度快,但氰盐具有剧毒,对环境和操作人员安全威胁极大,随着环保要求的日益严格,这种方法已逐渐被淘汰,仅在极少数特殊场景下可能还会使用。

4. 紧固件应用场景:重载与耐磨需求场景

  • 汽车行业:在汽车发动机的装配中,连杆螺栓、曲轴螺栓等关键紧固件,需要承受发动机运转时产生的巨大冲击载荷与交变应力。渗碳处理赋予这些紧固件高硬度的表面和强韧性的心部,使其能够在恶劣工况下稳定工作,确保发动机的可靠运行。以一辆普通家用轿车为例,发动机内的连杆螺栓数量可达数十个,全部采用渗碳处理,以保障发动机的性能与安全。

  • 工程机械领域:挖掘机、装载机等大型工程机械的工作环境极为恶劣,其使用的紧固件需具备超强的耐磨与抗疲劳性能。如挖掘机的斗齿连接螺栓,在挖掘作业过程中,频繁受到岩石等物料的摩擦与冲击,渗碳处理后的螺栓能够有效抵抗磨损,减少更换频率,提高工程机械的工作效率与可靠性。

5. 后续处理:淬火与低温回火不可或缺

渗碳后的紧固件必须进行淬火和低温回火处理。淬火是将渗碳后的紧固件迅速冷却,使表层高碳奥氏体转变为高硬度的马氏体组织,充分发挥渗碳层的硬度优势。而低温回火则是为了消除淬火过程中产生的内应力,防止紧固件因内应力过大而发生开裂,同时保持其高硬度特性。例如,在标准的汽车紧固件生产流程中,渗碳后的螺栓会立即进入淬火油槽进行淬火,随后在 150 - 200℃的回火炉中进行低温回火,经过这样的后续处理,螺栓的综合性能才能达到最佳状态。

渗氮:打造紧固件的 “耐磨防护盾”

1. 工艺原理:氮原子的 “低温渗入”

渗氮工艺是在 500 - 600℃的相对低温环境下,使氮原子渗入紧固件表面。以气体渗氮为例,通入氨气(NH₃),氨气在高温下分解:2NH₃→3H₂ + 2 [N],产生活性氮原子 [N],这些氮原子吸附在紧固件表面并向内部扩散,与钢中的合金元素(如铬、钼、铝等)结合,形成高硬度的氮化物层,如 Fe₄N、Fe₃N、CrN 等。

2. 工艺特点:“高硬度、低变形” 的特性

  • 超高硬度:渗氮后紧固件表面硬度极高,可达 HRC 65 - 72,远远超过一般钢材的硬度。这种高硬度使得紧固件表面具有超强的耐磨性,能有效抵抗各类摩擦磨损,尤其适用于对耐磨性要求苛刻的场景。

  • 极小变形:由于渗氮处理温度远低于钢材的相变点,在整个处理过程中,紧固件几乎不发生相变,因此工件变形量极小,这对于一些对尺寸精度要求极高的紧固件而言,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。

  • 良好抗腐蚀性:表面形成的氮化物层具有一定的化学稳定性,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紧固件在大气、淡水等弱腐蚀环境中的抗腐蚀性能,延长其使用寿命。

3. 工艺方法:气体渗氮与离子渗氮为主

  • 气体渗氮:工艺成熟,成本相对较低,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渗氮方法。将紧固件置于密封的加热炉内,通入氨气进行渗氮处理。在实际生产中,对于一些形状复杂、尺寸较大的紧固件,如大型机床的丝杠螺母等,采用气体渗氮能够较好地保证渗氮效果的均匀性。

  • 离子渗氮:在真空环境下,利用等离子体技术,将氮离子加速轰击紧固件表面,实现氮原子的渗入。离子渗氮速度快,可缩短生产周期,且能够精确控制渗氮层的厚度和成分。例如,在生产高精度的航空发动机紧固件时,离子渗氮凭借其高精度控制的优势,能够满足航空领域对紧固件极高的质量要求。

4. 适用材料:特定合金钢材

并非所有钢材都适合渗氮处理,仅适用于含铬、钼、铝等氮化物形成元素的合金钢,如 38CrMoAl、40CrNiMoA 等。这些合金元素能够与氮原子形成稳定且高硬度的氮化物,从而有效提升渗氮效果。而普通碳钢由于缺乏这些关键合金元素,渗氮后硬度提升有限,无法充分发挥渗氮工艺的优势,因此在实际应用中较少采用。

5. 紧固件应用场景:高精度与低变形需求场景

  • 精密机械:在精密机床、光学仪器等设备中,丝杠、导轨等部件上的紧固件对精度要求极高。例如,精密磨床的丝杠螺母,采用渗氮处理的紧固件,能够确保在长期使用过程中,螺母与丝杠的配合精度始终保持稳定,从而保证磨床的加工精度。

  • 模具行业:塑料模具、冷作模具等模具中的紧固零件,在工作过程中需要承受高频摩擦和一定的冲击载荷。渗氮处理后的紧固件,既能满足其对耐磨性的要求,又能保证模具在多次开合过程中,紧固件的尺寸精度稳定,不影响模具的正常使用。

6. 工艺优势与局限性:优势突出但有应用限制

  • 优势:除了上述提到的高硬度、低变形和良好抗腐蚀性外,渗氮后的紧固件表面还具有较低的摩擦系数,能够有效减少在装配和使用过程中的咬死现象,提高装配效率和使用性能。此外,渗氮过程无需后续淬火处理,避免了因淬火导致的变形和开裂风险,进一步保证了产品质量。

  • 局限性:渗氮工艺的主要局限性在于渗氮周期较长,一般需要数十小时甚至更长时间,这大大增加了生产成本和生产周期。同时,渗氮层较薄,通常在 0.1 - 0.6 mm 之间,不适用于承受重载、高冲击载荷的紧固件,在应用场景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。

碳氮共渗:实现性能的 “均衡提升”

1. 工艺原理:碳氮原子的 “协同渗入”

碳氮共渗是在 700 - 880℃的温度区间内,同时向紧固件表面渗入碳和氮原子。以气体碳氮共渗为例,通入含碳气体(如丙烷、甲烷)和含氮气体(如氨气)的混合气,在高温作用下,两种气体分解产生活性碳原子 [C] 和氮原子 [N],它们同时被紧固件表面吸附并向内部扩散,形成含有碳、氮的硬化层。在这个过程中,碳、氮原子相互作用,碳的存在促进氮的扩散,而氮的渗入又提高了碳的溶解度,二者协同作用,赋予紧固件独特的性能。

2. 工艺特点:渗碳与渗氮优势的融合

  • 适中硬度与渗层深度:碳氮共渗后的紧固件表层硬度可达 HRC 55 - 62,渗层深度一般在 0.1 - 0.8 mm 之间,处于渗碳和渗氮之间的水平。这种适中的硬度和渗层深度,使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兼顾表面耐磨性和心部韧性的要求。

  • 良好淬透性与低变形:氮的加入显著提高了钢的淬透性,使得紧固件在淬火时可以采用较慢的冷却速度,如油冷,从而大大减少了因快速冷却导致的变形和开裂风险。同时,由于共渗温度相对较低,奥氏体晶粒不易长大,进一步保证了工件的尺寸精度和组织均匀性。

  • 适用材料广泛:适用于中低碳钢和中低碳合金钢,如常见的 20 钢、45 钢、40Cr 等,无需像渗氮那样依赖特定的合金元素,适用材料范围更广,为工艺的应用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。

3. 工艺方法:气体碳氮共渗为主流

  • 气体碳氮共渗:凭借其工艺灵活、环保等优势,成为碳氮共渗的主要应用方法。通过精确控制含碳、含氮气体的比例、流量、温度和时间等参数,可以精准调控渗层中碳、氮的含量和分布,满足不同紧固件的性能要求。在实际生产中,对于批量生产的中小型紧固件,如汽车发动机中的部分小型螺栓、螺母等,采用自动化的气体碳氮共渗生产线,能够实现高效、稳定的生产,保证产品质量的一致性。

4. 紧固件应用场景:中小型零件的优选

  • 汽车与机械行业:在汽车发动机的配气机构中,气门弹簧座的固定螺栓、发动机内部的一些小型连接螺栓等,这些中小型紧固件在工作过程中需要承受一定的载荷和摩擦。碳氮共渗处理能够在保证其强度和耐磨性的同时,有效控制成本,提高生产效率。例如,在一条汽车发动机装配线上,每分钟可装配数十个经过碳氮共渗处理的小型螺栓,为汽车的大规模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。

  • 工具与模具领域:小型刀具、量具等工具以及一些小型模具中的紧固零件,对表面硬度、耐磨性和尺寸精度都有较高要求。碳氮共渗处理后的紧固件,既能满足这些性能要求,又因其处理温度相对较低,变形小,能够保证工具和模具的精度,延长其使用寿命。例如,在生产小型铣刀的过程中,用于固定刀片的螺栓采用碳氮共渗处理,可有效提高铣刀在切削过程中的稳定性和耐用性。

5. 后续处理:淬火与低温回火强化性能

与渗碳类似,碳氮共渗后的紧固件也需要进行淬火和低温回火处理。淬火的目的是利用渗入的碳和氮提高表层的淬硬性,使表面形成以马氏体为主的硬化层,增强耐磨性和硬度。低温回火则是为了消除淬火应力,提高工件的韧性,同时保持表面的高硬度。在实际生产中,对于碳氮共渗后的紧固件,淬火和低温回火的工艺参数需要根据具体的材料成分、共渗层深度和硬度要求进行精确调整,以确保最终产品的性能达到最佳状态。

三种工艺对比:全方位解析与选择指南

1. 性能对比:各有千秋

  • 硬度方面:渗氮处理后的紧固件表面硬度最高,可达 HRC 65 - 72;碳氮共渗次之,为 HRC 55 - 62;渗碳的硬度范围在 HRC 58 - 64,但由于渗碳层含碳量相对较高,在经过适当的淬火和回火处理后,其耐磨性也非常出色。

  • 渗层深度:渗碳的渗层深度最深,一般在 0.3 - 2.0 mm,适合承受重载、需要较厚耐磨层的紧固件;碳氮共渗渗层深度适中,为 0.1 - 0.8 mm;渗氮的渗层最薄,通常在 0.1 - 0.6 mm,主要适用于对表面硬度要求极高但载荷相对较小的情况。

  • 心部韧性:渗碳由于心部保持原始低碳成分,心部韧性最佳,能够承受较大的冲击载荷;碳氮共渗在保证一定心部韧性的同时,通过氮的渗入提高了淬透性,使心部与表面的性能更加均衡;渗氮处理因为温度低,对心部组织影响较小,但由于渗层薄,整体承受冲击载荷的能力相对较弱。

  • 抗腐蚀性:渗氮形成的氮化物层具有较好的抗腐蚀性能,在弱腐蚀环境中表现出色;碳氮共渗后的工件表面也具有一定的抗腐蚀能力,但相对渗氮略逊一筹;渗碳后的紧固件如果不进行额外的防护处理,其抗腐蚀性能相对较弱。

2. 成本对比:多因素影响

  • 设备成本:气体渗碳设备相对较为常见,成本适中;气体渗氮设备需要配备氨气供应系统和密封装置等,成本略高;离子渗氮设备由于涉及真空系统和等离子体发生装置,设备成本最高。而气体碳氮共渗设备在气体渗碳设备基础上增加含氮气体供应系统,成本介于渗碳与渗氮之间。

  • 处理成本:渗氮处理周期长,一般需要数十小时甚至更长时间,氨气消耗量大,导致处理成本较高;渗碳处理温度较高,能耗较大,但处理周期相对渗氮较短,综合成本相对适中;碳氮共渗处理温度和周期介于渗碳和渗氮之间,成本也处于中间水平。

3. 适用材料对比:范围有别

  • 渗碳:主要适用于低碳钢和低碳合金钢,通过表面渗碳提高表面碳含量,后续热处理后获得外硬内韧的性能。

  • 渗氮:仅适用于含铬、钼、铝等氮化物形成元素的合金钢,这些合金元素与氮形成稳定高硬度氮化物,提升渗氮效果,普通碳钢渗氮效果不佳。

  • 碳氮共渗:适用于中低碳钢和中低碳合金钢,适用材料范围较广,无需特定合金元素,工艺灵活性高。

4. 应用场景对比:精准匹配

  • 渗碳:适用于承受高载荷、重载且对耐磨性要求极高的紧固件,如汽车发动机的关键螺栓、工程机械的连接螺栓等,其较深的渗层和高硬度表层能够满足在恶劣工况下的使用需求。

  • 渗氮:在对尺寸精度要求极高、变形量极小且需要高耐磨性和抗腐蚀性的场合表现出色,如精密机械的丝杠螺母、模具行业的关键紧固零件等。

  • 碳氮共渗:对于中小型紧固件,在平衡成本与性能方面具有优势,适用于既要求一定的表面硬度和耐磨性,又对心部韧性有一定要求的场景,如汽车发动机中的部分小型螺栓、工具与模具中的紧固零件等。


在紧固件的生产制造过程中,渗碳、渗氮和碳氮共渗这三种表面处理工艺各有其独特的优势与适用范围。渗碳赋予紧固件硬表层与强韧性心部,适用于重载耐磨场景;渗氮打造超高硬度、低变形的防护层,满足高精度、低变形需求;碳氮共渗融合两者优势,在中小型零件的性能提升与成本控制上表现突出。通过深入了解它们的工艺原理、特点、适用材料及应用场景,并结合实际生产中的性能、成本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量,才能为紧固件选择最为合适的表面处理工艺,从而确保紧固件在各种复杂工况下稳定可靠地运行,为整个机械系统的高效运转提供坚实保障。


厂家直销

品类齐全 轻松购物

正品保障

正品行货 放心购买

售后无忧

7天无理由退货

物流配送

安全包装 准时送达

邯郸市裕恒紧固件制造有限公司

地址: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临洛关镇东洛阳村南工业区
联系人:宋经理
手机:15632039333
电话:0310-6683227
备案号:冀ICP备2023011847号-1
版权所有:邯郸市裕恒紧固件制造有限公司

手机网站

微信

友情链接: 供应商网站合作商 | 中国供应商网站 | 马可波罗网站 | 马可波罗销售部 | 阿土伯销售部 | 八方资源销售部 | 八方资源网 | 黄页88销售部 | 黄页88网站 | 找商网销售部 | 阿里巴巴官网 | 销售部官网 | 1688销售部网站 | 销售部网络微信商城 | 裕恒紧固件百家号关于紧固件若干资料集锦 |